-
榕江之殇:撕开现代文明的面纱
2025年6月,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,短短数小时内,平日温顺的榕江河水暴涨,冲毁堤岸,淹没街道,将这座素有"山水画廊"美誉的小城瞬间变为泽国。洪水退去后留下的不只是泥泞与废墟,更是一面映照现代文明脆弱性的镜子——在这场看似天灾的悲剧背后,实则隐藏着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深刻警示。
翻开榕江的地方志,洪水并非陌生词汇。这座因江得名的县城,历史上曾多次与洪水"交手"。当地老人回忆,数十年前的洪水虽然凶猛,但造成的损失远不及今日。究其原因,传统聚落多依山而建,临水区域保留着泄洪通道,民居建筑也多采用干栏式结构,洪水来时可减少冲击。这种看似"落后"的生存智慧,实则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博弈后形成的宝贵经验。然而,在现代化进程中,这些经验被当作"过时"而抛弃。城市扩张填平了湿地,水泥硬化覆盖了渗水土壤,河道被挤压变窄以获取更多建设用地。当极端降雨来临,失去缓冲地带的水系只能以更猛烈的方式报复人类的自以为是。
榕江县城的规划困境并非个案,而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。房地产开发的狂热追求使得许多城市在"向水要地"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原本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,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已显得捉襟见肘。更值得反思的是,我们的防灾体系过分依赖工程手段——筑更高的堤坝、修更宽的排水管,却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。榕江洪水警示我们:当把自然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时,任何工程奇迹都可能在大自然的反扑面前不堪一击。
洪水中的榕江也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韧性。当地干部组成人墙转移群众,村民自发用绳索搭建救援通道,社交媒体上实时更新的互助信息……这些感人场景背后,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:面对灾难,最有效的第一响应往往来自社区内部。然而,这种自发力量需要制度化的培育与引导。日本社区的"自主防灾组织"、荷兰的"水广场"理念等国际经验表明,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,构建"政府-市场-社区"协同的防灾体系,才能实现真正的韧性城市。榕江灾后重建应当超越简单的恢复原貌,而需借此机会重新思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。
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:"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时,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。"榕江洪水撕开了现代文明自负的面纱,暴露出在气候变化时代我们对风险的低估。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建造多少看似坚固的水泥森林,而在于学会如何与水共存——保留洪水的空间而非试图消灭洪水,适应自然节律而非强行改变它。这需要城市规划者放下"人定胜天"的傲慢,拾起"道法自然"的智慧。
洪水终将退去,但留下的思考不应随波流逝。榕江之殇提醒我们: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,所谓的"自然灾害"越来越多地折射出人类活动的影子。重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,更是理念上的革新——从对抗自然到适应自然,从脆弱发展到韧性生存。唯有如此,当下一次洪水来临时,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,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。举报
